少儿书画

牧 童 短 笛 〔小学美术〕

 

主题阐释

艺术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它促进人类文化的形成,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也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艺术的殿堂里,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不再是可怜的填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交流,共同地参与艺术活动,并在共同的体验与探究中经历一种奇妙的感悟过程,产生对艺术的共鸣。通过艺术学习,我们将得到不断地扩展,不断地更新,不断达到艺术的新境界。

当前教育改革之最迫切的,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是各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这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必须发展一种生态式教育。各科各自有不同的偏重,这个教学过程本身已经不是死的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燃,整个教学成为一个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此次新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性质的定位,最值得注意的是将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体现出了此次课程标准极大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课程标准之中。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在课程设置上,新美术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改变了已往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突出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美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创造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技巧积累和生命体验。基础美术教育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则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社会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堂课中我尝试开展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探索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中发现其紧密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能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学生进入艺术学习的起点,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但是在学校里读书的城市孩子,由于生活面窄,大多只关注书本知识,往往对乡村生活体会甚少,甚至是有种看不起乡下生活的情绪。本课就以牧童短笛为导入,让学生展示了另一番的生活情景,引起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关注那里的景,关注那里的人。

案例评点

一、体验与感受

1. 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音乐,感受这音乐把你带入了怎样一种情景中。

学生欣赏音乐,并自己对这音乐的感受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很优美,很欢快、轻快的感觉;让我联想到田园的风光;我好像听到了笛声;乐曲有快有慢,有轻有快,很有节奏感等等。)

2. 介绍音乐作品

这是作曲家贺绿汀的一首钢琴独奏曲。乐曲以精妙的复调手法,旋律起伏,连绵不断,似一副流动的田园风俗画,仿佛让我们看到的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持竹笛,在田野中应和对奏。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那独具魅力的《牧童短笛》。

[通过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体验音乐中所表达的情绪。]

二、欣赏与表演

1. 欣赏李可染的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生活,它都会深深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贺绿汀是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那画坛上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国画画家李可染先生也用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由于画家年轻时曾学习过西洋画,所以他的画中,古为今用,融会中西,用墨厚重,却不脏,不乱,有透明感。(结合作品)

2

人物造型简约而生动,特别是牧童眼中的那丝情感,观其画作仿若回归自然,表现的不只是形象上的美,更是借牛作为勤劳苦干的品格情操的具体象征,通过水牛刻画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牛背闲话”:牧童放牧于池塘中,两牧童坐在牛背上,正悄悄地讲着自己的高兴事儿,牧童怡然自得的神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欣赏李可染的组画《牧牛图》,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及李可染的艺术风格。]

2. 赏景吟诗

播放片段

牧童归牛这样的情景,不禁让我想起宋人雷震《村晚》中的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美景,总会有如诗如画的联想,我国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牧童的诗句,哪位同学愿意把这些诗句吟出来?

学生:配景配音乐,学生吟诗。

(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刘宰:“牛背牧儿酣午梦,不知风雨过前山”等等。)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表现手法中的艺术美感。]

三、创作与体会

1. 学画牧童

夕阳归牛,牧童短笛,具有一种自然淳朴的美,特别是画中的牧童,具有一种情趣的美,这种天真、浪漫、无邪的情趣美,我们能否把它表达出来?要画一个牧童首先应了解人体的比例关系。

2

小孩的比例关系与成人比例是不一样的,小孩的身体比例是四个头大小,脑袋圆圆的,五官中,眼长得比较下面,四肢一段段的,像莲藕一样,脚是光脚丫子,衣着佩带特点一般带有一顶草帽,身穿小外套,手拿牛鞭或牛绳等。

教师示范:一个站着的,一个坐着的。还可以坐在牛背上的,趴在牛背上……

[通过画牧童,初步了解儿童的人体比例,学会塑造人物的简单技法。]

教师出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牧牛图》,这张《牧牛图》中画了三头牛,好像牧童不知跑哪里去了。请同学们现在拿出纸和笔,画出各种牧童,我们把它剪下来贴上去,让小牧童来一次大聚会。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牧牛图》中牛的姿势画出与之对应的牧童动作,来符合画面的需要。)

作品评价:

学生和教师欣赏共同完成的作品,并对牧童互评。

2

[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作品,体会成功的喜悦,促进师生的互助、融合的关系。]

3. 教学延伸

牧童短笛只是乡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在乡村,还有许多与我们城市不一样的风光,同学们有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谈谈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乡村生活。

学生讲自己的乡村生活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没有体会的同学也可以谈谈自己认为的乡村生活是怎样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体会以下乡村的生活。

欣赏图片

2

田野、梯田、村落、金秋农忙,放风筝、捉蜻蜓,捉迷藏等等

一次丰收后,又是下次耕种的开始,在田野,我们又可以看到牛耕的景象,也能看到那悠闲自得的村童牧牛。

[通过学生欣赏乡村风光,体会乡村生活,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关注乡村生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欣赏中结束

我和同学们浏览了一趟乡村的风光,同学们课前还阅读了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历代作曲家、画家、诗人、作家等。这些艺术家之所以最爱表现牧归的景象,是因为这个主题能够体现作与息、劳与逸、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带着李可染的牧牛图再次欣赏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让学生来谈谈学习这堂课后有什么收获。

成效分析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进行探究性尝试,我们的学生也慢慢地接受了这新模式的教学,不会再发出类似 “美术课怎么听音乐”的疑问,并表现出了高度热情与支持。在这堂课中,本着学科主题与人文主题相结合的原则,引用乡村生活的写照之一———“牧童短笛”的场景,巧妙地将音乐、绘画、诗词、文学等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还将艺术表现的要素、形式、风格、情感融为一体,一步步引导学生升华到文化的视角。同时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乡村孩子的生活的情感,并激发学生对自己许多美好童年的回忆,从而达到情景交融。

教师要学会发现亮点,特别体现在学生身上的亮点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学生在赏景吟诗时,教师事先并没有告知学生吟诗时的表情要求,而在课堂中,表演的学生那情感投入的表演成了课堂中的一大亮点;在画牧童时,学生根据老师画面中的牛的姿势而画出与之相符的人物动态,特别是有一学生画“牵牛童”,并积极地参与课堂创作之中,使气氛活跃,热情高涨。

2

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平时应多邀请其他教师随堂听课,或是向其他教师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虚心地请其他教师指出自己的优缺点,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通过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使自己的课越上越好。有位教育家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我们在记录教学成功之处时,更应找出不足,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教然后知困”,通过对教学失败之处的反思,能使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以达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www.shaoerw.com跟我学少儿书画网